Search


#高雄好過夜
#夜譚十大建設:第四夜的插曲
  
文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高雄好過夜
#夜譚十大建設:第四夜的插曲
  
文/ 陳信諭 醫師
  
因為 三民惟新 陳柏惟 連續寫了三天夜譚十大建設,今天又忙著拜訪社區,為了避免他過勞,因此我先代打一天,來說說高雄拆船業的故事。
  
●為甚麼夜譚十大建設會談到拆船呢?
  
並不是因為造船前要先學會拆船,也不是因為中船場址旁就是過去的拆船基地,而是因為拆船業和鋼鐵等金屬產業有密切的關係。
  
大家有想過鋼是怎麼來的嗎?
  
所謂的鋼,是含碳量在0.2%-2.1%之間的鐵合金,具有耐鏽、可焊性、適當的延展性與強度等特質,因此比含碳量高的生鐵或鍛鐵,以及含碳量低的熟鐵用途都廣,也是工業、營造發展的基礎之一。
  
要大規模生產鋼,大致上較為盛行的有兩大方式,一是高爐、二是電弧爐。這大致上也對應到「一貫作業鋼鐵廠(integrated mill)」和「小型煉鋼廠(mini mill)兩者」
  
前者擁有高爐,可從鐵礦砂(氧化鐵)開始,以碳為還原劑將氧化鐵還原為鐵,再以轉爐大量吹氧,將鐵水脫碳成為鋼液,再進行鍛造澆注。基本上高爐一旦點火就不能停爐,不然會嚴重損傷高爐,因此有穩定、大量的鋼需求是高爐生產的前提。
  
而小型煉鋼廠則是利用高壓電通過人造石墨電極與廢鋼原料,使其間產生高溫電弧,利用此高溫電弧將廢鋼熔解來鍊鋼。雖然英文叫做「迷你鍊鋼廠」,但和產量無關,全美最大的鋼鐵廠Nucor就是此類鋼廠。
  
臺灣本身缺乏天然資源,礦砂含鐵量不到20%,離60%以上有開發價值的標準差了一大段。因此,臺灣不是需要進口外國鐵礦砂(例如日治時代進口海南島礦砂),不然就是要再利用廢鐵與廢鋼。
  
●拆船造就十大建設
  
但在臺灣本身工業不發達的時代,怎麼會有這麼多廢鋼呢?
  
這就要進入我們的主題了,答案你應該猜到了:從拆船取得。拆船產生再生資源比例大該是:舊船板約占50%,廢鋼約占32%,銑鐵約占13%,機件約占2%,廢銅、合金銅約占 2%。廢鋼當然是拿去煉鋼,而舊船板裁剪後也可以拿去軋製各種鋼筋及小型鋼的鋼材,更造就許多單軋廠的興起。
  
因此,在1970年代,臺灣的鋼鐵需求有四成以上都是由拆船業滿足,各位有沒有想過十大建設需要的鋼鐵從哪裏來?當然不是從十大建設之一的中鋼來,而是由廢船回收再製的鋼鐵而來,這種看似不是什麼好東西的產業,對當時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。
  
●拆船業還真的不是什麼好東西
  
1970-80年代,臺灣是世界第一大拆船國家,高雄當然就是世界拆船首都。然而,各位知道現在拆船業的最大基地在哪裡嗎?
  
答案是孟加拉的吉達港(孟加拉第二大城與工業重鎮),我們如果現在去看一遭,大概就可以想像30年前高雄市遭遇的問題。吉達港的海岸線,佈滿廢船,缺乏防護設備的工人,就在淺灘中直接拆解船隻,而石棉和多氯聯苯等劇毒物質就這樣被沖入海中,工人不但薪資微薄健康更是嚴重受到威脅。
  
三、四十年前,國外一艘上萬噸油輪的拆卸完成得耗時半年,但在高雄港則只需一個月的時間,這種高效率就像今日的孟加拉一樣,是以工人的性命和港口的環境為代價所交換而來。若我們回顧當年高雄拆船工人的工傷數字,以最保守的勞保請領數據來看:1983年:10死58傷殘;1984:14死137傷殘;1985:14死152傷殘,這些都是高雄勞工血汗的印記。
  
●大仁宮爆炸事件和高雄的慘痛工業史
  
1986那一年,拆船業達到極盛,拆解293艘船,拆解3,316,511輕排水噸。然而那一年也是高雄拆船業的轉折點。當時弘榮鋼鐵公司標得一艘命運彷彿受到詛咒的油輪:加納利號(Canari)。這艘船在兩伊戰爭中被伊拉克擊中報廢,被拖到高雄港大仁宮拆船專用12號碼頭外。但卻在艙底殘油未除下,偽造清艙證明進入高港,結果在8月11日,船隻拆解時,發生大爆炸,爆炸發生所導致的艙板飛行最遠距離達到約1000公尺,小港區沿海各里通通受到波及,4000戶民宅受損,中鋼、中船廠區也都遭殃,釀成16人死亡、87人輕重傷。
  
從此之後拆船業由盛轉衰,直到1989年,大仁宮拆船專區被收回作為第五貨櫃中心後,更加速拆船業走入歷史,但中鋼跟其它鋼鐵公司,卻更加蓬勃。有些拆船公司關門大吉,有些利用拆船累積的鉅額財富,轉進其它行業,如潘家轉入晶華酒店集團的經營,現在已經很少人記得他們是透過拆船致富。
  
從今天的故事,我們可以看到高雄透過勞力密集的工業發展,支撐了臺灣經濟成長,乃至十大建設等基礎建設推動的可能,但背後所付出無數市民性命與遺害至今的環境代價,卻長期未受到台北殖民政府當局重視,當然,外部成本也未受適當補償,沈重的代價還是要我們高雄人一起吞下。這個沉痛的故事,也是我們在夜譚當時的經濟發展時,不能不提的。
  
#高雄 #拆船 #大仁宮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高雄好過日》協會,為 2016 年 3 月在高雄發起的青年組織,並於 2017 年 6 月 18 日正式登記成為協會。好過日成員們來自高雄各個地區、有著不同的職業及成長背景。   《高雄好過日》希望高雄「過好日」之前,必須先要「好過日」。協會以「城市想像」與「在地實踐」為兩大主軸,融入「公眾參與」、「永續發展」、「社會自由」等核心概念,用在地視角談高雄議題,從外國工業城市轉型尋找高雄可行的出路,並致力成為民間與政府的對話平台。​
《高雄好過日》協會,2016 年在高雄發起的青年組織, 2017 年 6 月 18 日正式登記為協會。 定期定額捐款:https://pse.is/EMGGJ
View all posts